台灣駐印尼技術團種植的芭樂深受印尼人喜愛,一斤要價近百元台幣,平均一顆售價40元,仍供不應求,參加「台-印尼對話」的成員昨天到場品嘗,讚歎不已。
團長林彥仁表示,印尼所產的紅心芭樂,既小又無味,大部分都打成果汁,加糖後飲用,台灣品種顆粒大、甜脆、無籽,可以整顆拿來咬,對當地民眾相當有吸引力。
技術團園藝專家楊永郎說,台灣農業嫁接技術成熟,技術團在茂物成立的農企業經營推廣中心,成功利用此技術結合紅心芭樂和水晶芭樂,在當地超級市場及餐廳深受歡迎。
林彥仁表示,1976年便有台灣駐印尼技術團輔導居民養羊、養魚、種香菇,2000年開始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蔬果作物,目前主推芭樂、釋迦、火龍果和有機蔬菜等。他說,三年前印尼民眾對「有機」一無所知,農企中心用魚骨磨成粉,變成有機肥料,教育民眾有機概念。
技術團產銷技師吳炯峰說,曾有農民抱怨除了輔導種植,應該還要教如何賣,否則種了也是白種。於是,技術團從輔導、訓練、銷售,7位團員一手包辦。農民學會嫁接技術後,不但要接受訪視,產出的作物也全數載回農企中心,由細心的女工挑選包裝,做好品質控管,貼上「Taiwan Guava」(台灣芭樂)認證貼紙後,才能統一出貨。
嘗過台灣芭樂的印尼民眾都說讚,因為口感佳,甜度適中。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單價太高,楊永郎說,只要量產,價格就可以壓低,只要農民種植土地夠大,就可以用合理價格賣出大量芭樂。
林彥仁回憶,曾接受技術團輔導的300多位農民,有許多令他感動的故事,曾有農夫跑來道謝,「因為參加輔導計畫,終於存到錢可以去麥加朝聖了」。他說,當地農夫平均一個月收入台幣1500元,加入計畫後,收入至少是原本的四倍,嘉惠許多家庭。
林彥仁說,感覺當地政府對農民的幫助不大,去年技術團也開始在峇里島種植蘆筍和橘子,希望將技術複製到印尼更多地區,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農夫。
留言列表